遏制校园暴力亟待消除“差生教育”
发布时间:2016-10-25 09:49:00
作者:
来源:
面对校园暴力事件频发,舆论普遍希望即将出台的防校园暴力意见能给治理校园暴力指明方向,明确加大对校园暴力的处罚力度,然而,从我国校园暴力事件的具体情况分析,对施暴行为依法严惩十分重要,但更重要的是需要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关注未成年学生的价值观教育,消除我国存在的“差生教育”。
初中阶段校园暴力多发的学校也多是薄弱学校,在这些学校,老师只管成绩较好的同学,对成绩差的同学,采取的是放任自流的态度。对这些学生,学校和老师的处理方式是劝这些学生直接选择中职不参加中考,由此既不影响学校中考升学率,又解决了他们的出路。社会对这部分学生也很少关注,而家庭在孩子无法进入普通高中之后,也极为失望。这些学生就这样被作为“差生”“被边缘”和“被抛弃”,所以他们往往消极地看待社会,对周围社会充满破坏、仇视的情绪。
不改变制造“差生”的教育,再怎么加大对校园暴力的处罚力度,也不可能减少校园暴力。只有让每个学生都有积极的人生价值观,对未来充满希望,才会减少未成年学生把自己作为“差生”自甘堕落的校园现象。前不久出台的中考改革意见,首要关注给每个学生合格的义务教育,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转变,关键在于教育管理者和教育者,必须有把每一个学生都培养为合格学生的基本教育价值观。除此,我国还必须消除对职业教育的歧视。当前最有效的办法,应当是取消普职分离,实行普职融合,不在初中毕业时对学生实行所谓的普高和职高分流,这实际变为分层。尤其在我国社会,这让没有希望进普高、重高的学生过早地在初中阶段就放弃自我,进了职高的学生失去理想,当基本的价值观出了问题,再怎么说教、管理,都难以扭转。
(摘自10月17日《北京青年报》A2版《治理校园暴力必须找准“痛点”》,作者:熊丙奇)